作为一个东北孩子,你或许读过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,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,以及老舍和郁达夫笔下的北京,但是,“原汁原味”东北作家群的作品,你可曾读过?
近些年的作家,你可以看看郑执,看看他笔下的“穷鬼乐园”;你也可以看看双雪涛,看看他笔下的“飞行家”。
但是如果你要想看看东北的过去,看谁的作品,我会说:看看萧红吧!看看她笔下的《呼兰河传》。
而且,通过阅读《呼兰河传》,同学们一定会学到许多对写作有用的方法。
破题者 邢崇
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教师,铁西区骨干教师。辽宁省教师基本功大赛市一等奖、沈阳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、沈阳市说题说纲大赛特等奖。
场景写实 真切才引人入胜
看《呼兰河传》,可以看场景:严寒冻裂了的大地,小刀子似的风,被冰雪封锁了脚底并且脚底冰雪越来越厚导致摔倒的买馒头的老头,两个在街道两头开在庙里的小学学堂,还有一个经常给人们带来无数饭后闲聊谈资的大泥坑。
还有什么呢?还有人呀,卖豆芽菜的王寡妇,某年某月某日淹死了一个人的大染坊,两个小工打架打断了驴腿的豆腐坊,几家有各种各样祭品的扎彩铺,买卖糖麻花和油麻花的老板和母子,还有吆喝着走过一条条小巷的卖豆腐的人。
然后呢?跳大神,孟兰会,放河灯,唱野台子戏,娘娘庙前拜一拜。真是细腻啊,野台子戏,唱戏的人几乎一笔都不写,统统都在写戏台子底下的妇女、绅士、回娘家的姊妹,偷偷瞟着看美女的绅士……
在这本书中,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线索,通过描写这座小镇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,让读者感到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花园是动人而可爱的,并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、心灵的净化。语言是如此的平缓,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,正在向她的小朋友,讲述她所迷恋的地方。真切、率直,却令人神往。
描写人物 从细节中出情味
看《呼兰河传》,可以看“东北人”:最喜欢的是萧红写自己的祖父的这一章——瞬间就知道这个小院子在什么样的街口,什么样的村庄,有着什么样的邻居。
看到小丫头拿着个锄头,就是铲着玩儿,最后铲下了一堆堆的狗尾巴草,还自以为是“麦穗”——伟大的作家就是伟大在这里,她能把生活中最平常的人、最普通的事儿,把你心中的那一点点小心思都写出来,而且写得如此天真好玩儿。
再一个细致的地方就是小孩子在屋子里乱翻,生活中我们将其称之为“熊孩子”,不过在书里读,却感觉不到对小孩子淘气的厌恶,只觉得好玩儿——可不是,在小孩子的眼中,什么都是玩具,什么都好玩儿,何况储物间有那么多的大箱子,随便打开一个,都是打开了新奇的世界,孔雀的翎毛啊,毛子人的挂钟啊,花丝线、香荷包、木刀、竹尺、观音粉、印帖子的帖板。
确实大部分是乡下很寻常的物件儿,可是写成文字就别有一番味道了。而仅仅是乱翻,又有什么可写的呢,作者还偏偏要写上几句,“因为那些东西早就被人们忘记了,好像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么一回事了。而今天突然又来到了他们的眼前,他们受了惊似地又恢复了他们的记忆”。
“每当我拿出一件新的东西的时候,祖母看见了,祖母说‘这是多少年前的了!这是你大姑在家里玩儿的’”“祖父看见了说:‘这是你二姑在家时用的’。”就多了很多的情味在里面了。
有鸭子掉到了井里,祖父就给我烤着吃,“祖父越是称赞我能吃,我吃的越多。于是,无聊的时候,“我”开始偷偷地赶鸭子,往水井里面赶。
描写次要人物 也要鲜活有趣
除了鲜明的主要人物,那些形形色色的次要人物,也颇有意思、有情味。
和祖父打交道的那些人,比如粉坊的伙计。
有人在屋顶上摘蘑菇,但是屋子太破了,一脚踩漏,就有鞋子掉下去,然后掉到了煮粉的滚水里,鞋底的泥浆弄得粉条都黄乎乎的,可是他们不在乎,“他们说,反正这粉条是卖的,也不是自己吃。”这些人住在这样破烂的房子里,貌似也不害怕。我很惊异。他们到底怕不怕?可是院子里的杆子倒了,差点儿打到人,那伙计也怕,打雷下雨的时候,他们把灯灭了,说雷扑火,似乎也怕着。就连过河,他们也丢两个铜板进去,说河神高兴了,就不会把他们淹死了。“那么,这房子要塌了,他们为什么不怕呢?”
写完一家人,就写下一家,每一家的篇幅都不长,但是都很热闹。似乎都是次要人物,却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,一个又一个,彼此独立,但是又互相牵绊——于是,一个大院子就出来了,一条街巷就出来了,一个村庄就出来了,加在一起,一幅风俗长卷就出来了。
曾有人这样评价《呼兰河传》:有一种文学经典,是那种靠着作品自身的审美品格而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,是那些经过时间淘洗之后所留下的东西,而且越是经过时间的淘洗,越是光彩夺目,能够不断与后来者进行对话。
苦难吗?当然。美好吗?也能找到。淡淡的笔触,散文化的叙述中,感受社会风貌、人情百态,让人在阅尽生活的苦难之后还能记着它的美好,大概就是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了吧。
呼兰河传